一、工作室定位
人工智能先锋工作室以“技术驱动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培育新工科人才”为核心使命,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交叉领域,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创新生态。攻克高精度机器人导航、多模态感知决策、AI视觉缺陷检测等关键技术,服务半导体、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场景。
推动自主移动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等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将真实产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项目驱动+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工作室汇聚“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双轨制团队力量,形成“理论-技术-产业”全链条指导体系。
二、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研究员1人,正教授3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博导1人,硕士研究生10人,共15人。
员工团队55人,分别来自机器人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控制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自动化专业。
工作室项目课程教师和员工
三、产品研发方向
1.自主移动多功能机器人
高精度作业能力,集成激光SLAM导航与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力碰撞检测与自主避障技术,实现人机协同作业,实时自检及故障诊断,并通过SLAM导航自动建立环境地图,支持动态路径规划与防死锁功能。
实现晶圆搬运,在半导体制造中实现高精度物料搬运,机床上下料和电力巡检识别设备异常等。
上下料搬运AGV
智能运输叉车AGV
2.数智竞技格斗机器人
对数智竞技格斗机器人升级创新,把集成激光雷达、深度相机与边缘计算单元搭载在数智竞技格斗机器人支持实时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技术方案可用于智能安防机器人开发。
数智竞技格斗机器人
3.磁吸附爬壁机器人
采用混合励磁吸附,结合永磁与电磁技术,实现吸附力线性调控与低能耗。
多模态运动机构;轮-足复合机构,柔性连续体结构;搭载搭载IMU惯性单元与深度学习模型具有智能感知与决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尺寸三维模型,实时对比运行数据。石化储罐检测:直接吸附在储罐表面,执行清理、检测、喷涂等任务,减少人工高空作业风险。
应用在船舶检测与焊接、罐体检测和喷涂和风电塔筒维护,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自动化测厚与喷砂喷涂。
磁吸附爬壁检测协作机器人
负压爬壁机器人
4.变径管道清淤,排污和检测机器人
自适应变径能力:通过柔性机械结构或模块化设计,适应不同管径;集成高压水冲洗、机械抓斗或真空吸污装置,清除淤泥、杂物与化学沉积物;利用SLAM技术构建管道三维地图,结合GPS与IMU提高定位精度;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与超声波传感器,实现全方位监测与数据融合;通过5G或Wi-Fi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支持远程监控与自主路径规划。
主要应用在城市排水管道,工业废水管道检测并清除化学物质残留,农业灌溉管道等,替代传统人工开挖或高压冲洗等低效、高风险作业方式,提升管道维护效率,解决深井、隧道等复杂管道环境的检测难题,降低运营成本与安全风险。
管道排障机器人
管道检测机器人
四、科研获奖
科研获奖证书及奖牌
五、发明专利
六、学科竞赛获奖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水下巡检竞赛项目一等奖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数智竞技机机器人“决赛国家级一等奖
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数智竞技机机器人“决赛国家级一等奖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机器人竞技赛国家级一等奖
中国国际老员工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中荣获银奖
七、项目课程化建设
工作室以真实产业项目为载体,构建“项目-课程-竞赛-科研”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1.技术深化: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融合,研发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协作机器人;拓展新能源装备检测、半导体晶圆缺陷识别等高附加值场景。
2.产教融合:推广“校中企”模式,在校内设立业务交付中心,实现研发-生产-销售闭环。
3.人才生态:构建“本科-硕士”贯通培养体系,输送高端工程人才;联合行业协会制定机器人技术标准,提升区域产业话语权。
人工智能先锋工作室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反哺科研”的创新闭环,已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良性生态。未来,工作室将持续以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版权所有 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官方网站
地址:十一号教学楼201 电话:020-39729794